网站banner

首页 \  项目动态 \ 寻甸“气候智能型农业”碳减排项目项目故事

寻甸“气候智能型农业”碳减排项目项目故事

来源:互满爱人与人中国时间:2016-04-05 00:00:00浏览:1271次

    “气候智能型农业”碳减排项目(或者寻甸农民俱乐部)由蓝月亮基金会资助,在云南省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开展。项目为期2年,从2015年1月1日正式启动。项目通过农民互助小组的形式,总共覆盖2个行政村中的400家农户,倡导由由农户参与的社区主导的,以减少农业碳排放,加强土壤的碳储存能力,适应气候变化为目的的气候智能型农业。

<项目故事——量田>    文/向松骏

    二月的寻甸,正是走过春寒料峭,迎来春暖花开的时节,习惯了季节变迁的村民已经在开始准备春耕备耕工作了,寻甸气候智能型农业项目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准备工作也在进行,项目工作人员一村一村的去开展动员工作,动员今年打算种植水稻的农户参加项目,采用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种植水稻,并落实农户的种植面积,以便购买种子免费提供给村民种植。

    2月29日,我们来到糯基村,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培训,并进一步核实确认该村农户的种植面积和需要购买的种子数量,我们逐户核对农户申报的种植面积,当我们告诉农户项目将按种植标准每亩提供2公斤的杂交水稻种子时,农户们都觉得少了,都说要3公斤才够,在我们进一步给农民解释说明了杂交水稻每亩用种量的依据和标准以后,农户就开始说自己当时报的面积不对,自己稻田的面积实际要大很多,希望多领一点种子。我们知道村民提出这样的要求并不是贪心,只是他们长期的种植习惯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对于用多少种子,打多少农药,撒多少化肥都没有一个科学的概念,比如,怕秧苗不够栽,就盲目地多撒一些种子,浪费种子不说,也因为撒种过密造成秧苗素质不好,最终也不能保证有足够的好秧苗可以移栽。

    农户传统生产的随意性和项目要开展的水稻精确定量栽培的“精确”两个字有着很大的差距。这个“精确”不仅是项目开展水稻精确定量栽培需要的,要在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精确”两个字。我们当然不会答应村民简单的就做更改,我们告诉村民我们会去挨家挨户的测量农户稻田的面积,按照测量的实际面积发种子。我们这样决定,村民们没有人反对了,都接受按我们去测量的实际面积发种子,但他们的脸上却充满了惊讶的表情,他们可能在想:每家多用一两斤种子算不上多大的事,有必要辛辛苦苦的去一块田一块田的量吗?但对我们来说,这却是必须的,这是我们在村里开展气候智能型农业项目的要求,我们也需要用我们的行动引导村民从“随意性”慢慢的向“精确”靠拢。

    量田进行的很顺利,村民们看到我们真的去一块田一块田的测量时,都很积极的带着我们去测量,测量的面积和农户自己报的面积或多或少都有些差距,有的比农户自己报的多,有的又比农户自己报的少,但没有一个人对测量的结果有意见,他们还是相信我们的测量仪器,也开始相信我们。

项目工作人员拿着GPS手持仪进行田地测量

记录测量的数据

村民查看测量过程



寻甸项目由蓝月亮基金会资助

分享到: